惊蛰民俗
“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”蛰伏了一冬天的生灵,伸了个大大的懒腰,一个接一个醒来。
惊蛰时节有不少有趣的传统习俗,一声春雷,也唤醒了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,家中的爬虫走蚁也活跃了起来。所以古时,人们会手持清香、艾草,熏家中四角,以浓烈的气味驱赶蛇、虫、蚊、鼠和霉味。久而久之,渐渐演变成驱赶霉运的习俗。
我国的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之神,每年被春雷惊醒后,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,给人们带来不顺。因此,人们为了保护自己,就会用猪血来祭祀白虎。所谓祭白虎,需以肥猪血喂给纸老虎,让它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,然后将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,使之充满油水,不能张口说人是非。
雷神作为九天之神,地位崇高,古人认为雷神是鸟嘴人身、长了翅膀的大神,一手持锤,一手击打天鼓,所以在惊蛰节气这天,人们会蒙鼓皮。
有意思的是,人们的饮食养生习惯也会根据节气变化而调整。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,梨谐音为“离”,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,以保全年好收成。另外,俗话说:“冷惊蛰,暖春分”,仲春二月气候仍较为干燥,吃梨能助益脾气,令五脏平和,以增强体质。
而在陕西,惊蛰这天,人们还会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,发出噼啪响声,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,意为驱除虫害。
在西北部分地区,惊蛰这天则习惯吃醪酒,人们会用糯米自己酿制醪酒,到惊蛰时节来上一碗,驱走身体里的寒气。醪酒喝得周身暖,有童谣唱道:“惊蛰过,暖和和,蛤蟆老角唱山歌。”
在山东的一些地区,农民认为烟熏火燎能消灭虫害,便会于惊蛰时节在庭院中支起大锅摊煎饼。
在京津地区,则是要吃驴打滚。驴打滚是用糯米粉、黄豆粉做的一种小吃,里面包裹着红豆沙,软糯又劲道,寓意“害虫死、人翻身”,人们会迎来好运气。
惊蛰趣闻
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,不饮不食,为“蛰”。元代吴澄在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提及,惊蛰的一声春雷,“蛰虫惊而出走”“故曰惊蛰”。
对于惊蛰的解读,往往是说:隆隆雷声,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动物。响雷,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。古人对自然界各种现象不甚了解,因而演绎出许多奇思妙想——古人想象中的雷神是位鸟嘴人身,长了翅膀的大神,一手持锤,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,发出隆隆的雷声。惊蛰这天,天庭有雷神击天鼓,在古代民间,这一节气前后也有很多祭祀雷神的民俗活动,比如贴上雷神的画像,摆上供品,以及前往雷神庙里上香祷告等。
但真的是雷声惊醒了百虫吗?
“蛰虫因雷声出走”这个说法只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朴素描述和初步理解,雷的“闹钟”功能,似与布谷鸟的“催耕”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随着科学发展,人们对于自然万物有了更加科学和深入的认知。事实上,虫子是听不见雷声的,之所以“醒”,更多的是感知到了温度的变化。惊蛰时节正好多艳阳天,阳气上升,气温回暖,春雷乍动,雨水增多,万物生机盎然。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,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。百虫感受到温度的回升,自然也从蛰伏状态中醒来,这也是它们快速生长的好时候。
在我国很多地方,在惊蛰前后,都形成了一些和百虫有关的习俗。当然,由于在农耕时代虫子大多危及农业生产,所以,惊蛰的习俗也多和驱虫、杀虫有关。比如在江西、广西的一些地方,当地人有用撒石灰的方式驱虫的习俗;而在湖南的醴陵地区,有在屋里放鞭炮的习俗,叫做“爆惊蛰”,借此吓跑虫子。
从惊蛰看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
蛰,是指入冬之后藏入土中、不饮不食的小动物。有趣的是,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多跟自然现象、人们对自然的感受、农作物种植相关,但惊蛰节气却以观察到的生物活动规律命名。由此可见,中国人的时间观与宇宙观一脉相承,而万事万物的隐秘关联又发展成为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体系。
在这一体系里,中国古人不会把自然和人文简单地划分成两个独立的系统,而是认为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。在古时,先民甚至依靠占卜来决定每一天、每一个时辰“何为而何不为”。
今天的我们知道,占卜并非一种科学的行为。但中国人对于时机变换、人世间及自然界里各种复杂互动关系的敏感,一直延续至今,这也是如今世界观中珍稀的存在。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,我们敬畏自然、顺应自然。
细心的先民发现,惊蛰这一时节就像运动场上启动某项比赛的发令枪一样。这一枪在天地间打响,那些蛰伏得太久以至昏昏沉沉的昆虫、走兽们都惊醒过来,它们听令而努力生长壮大。
先民也观察到,此时跟农历的二月二日经常重合,不仅大地上的小动物们都醒过来了,就是冬眠成为潜水的龙也在此时抬头了,“二月二,龙抬头。”这个龙,就是跟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的苍龙七星。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,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,龟宿代表龙角,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;大约一个钟头后,亢宿,即龙的咽喉,升至地平线以上;接近子夜时分,氐宿,即龙爪也出现了。这就是“龙抬头”的过程。
惊蛰节气给予我们的道理在于明而动,如雷之盛大,如电火之丰美,而不能偷懒、偷奸耍滑,或昏昏沉沉、自甘沦落。惊蛰不仅是要自然界的生物醒过来,也启示人间的每一生命要醒过来。“一年之计在于春,刚起头儿,有的是功夫,有的是希望。”早春惊蛰,地气渐暖,拉开了万物生机的序幕。